Leeyee's Essay

我的日记、杂谈、流水等非技术类文章

八月的最后

追了个尾巴,又赶在月末回了次家。今年截止目前为止基本上保持着每月一次回家的频率。这比在临潼读大学回家的频率都要高,更不要说比起在上海工作时的情景了。

因为火车线路改动,加之暑运高峰,所以对于非终点站的自己,为了能够顺利的买到卧铺也只有多花点银子买到西安了。所以昨天走的时候很感慨的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两张西安站的图片,顺带用老陕话带了一句——这个地方快叫我塌扯破了……

其实很惭愧,不管是上学还是前几年的工作,回家的频率都不高。回去也只是为了单纯的过年过节。几乎很少或者说是没有那一次是抱着看看家人的想法回去的,总觉得家里就那样,一切正常,没什么好看的。于是乎在人生的某些阶段失去了隔辈的双亲,以至于最后看到的也只能是生命终结后的那一眼。即便这样,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是没有觉得与家人相处或者看望家人是必须的。或许是性格如此,或许是不知不觉中习惯了,也可能是不太习惯这样的表达方式。纵然偶尔脑中闪现过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时不能自抑的流泪,也未能改变不常回家看看的境况。当然不是忙,更多的是没有那个想法和行动……

当人们彼此之间有了嫌隙的时候,经常会被劝导要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可如何的换位思考才算是有效?大部分时候还需要将自己放在对立面,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才能体会。有时候会觉得家长烦,家长啰嗦,家长落伍甚至走在一起丢自己的人。尤其当父母无法适应一些新事物时几乎很少能耐下心来帮助。要么越俎代庖,要么干脆直接就不给去学习的机会,更甚至会捎带一通热潮冷讽的大声呵斥。面对这些,我们习惯了使用“代沟”去掩饰,或者说是给自己找个台阶。总以为自己前卫,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可惜,这恰恰说明无知是多么的廉价。

人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当身临其境时,才会发觉有些事情并非一眼望过去那么简单。或许记忆中那些不好的只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并非全部。每当回想起小时候关于零食的片段,总是只能清晰的记得要吃点东西的艰难,要经常看父母的“脸色”行事。但当自己的孩子要吃零食时,即便坚持的再久,再怎么认为他要的那是垃圾食品,也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丧失防线,心甘情愿的让其去吃,甚至还有可能屁颠屁颠的主动为其购买。因为爱自己的孩子,不忍心看他可怜兮兮的样子,这是一种单纯的不求任何回报的打心底的爱。那么为什么在自己的记忆里却只有父母严苛的情景?爱自己的孩子,难道父母不爱自己么?于是重新挖掘了下库存记忆,发现其实在某个时间点,父亲给我们姐弟俩不止一次的买过小零食(扑扑星等),母亲也曾不止一次的买过零食给我们。这些其实都在记忆中而且是美好的,即便现在想起来也会觉得恬然。但很多时候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忽略了这些,而只对那些让自己感受到“痛苦”的回忆记忆犹新。我们更倾向记住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伤害了自己的事情,但却忽略了大多数让自己快乐,健康成长的事情(自传式记忆)。所以当真实的换位思考或者角色重现时,才能真正的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就和自己对待孩子是一样的。都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从开始养小孩的那一刻起,给予孩子的一切也就是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或许有冲突,但在相同阶段的爱不变,只是有可能换了种方式。

时间总是稍纵即逝,快乐时光也是总是短暂的。昨天还深处家中的自己现在却已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地方。回家看自己的孩子,也稍稍给自己点安慰——看自己的父母。虽然说起来有点牵强,但毕竟好在又见了一次。只是话不曾多说,言语欠了点……

又一个八月即将结束,孩子大了一岁,爸妈也大了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