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yee's Essay

我的日记、杂谈、流水等非技术类文章

自恋的父母

这本书看完也有一段时间了,在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些过一些想法,于是想简单肤浅的写写感受。

为什么会看这本书,其实是在双十一当当购物时为了凑单而随手买来的。当然看了下简介,也看了下武志红写的序,感觉还不错,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有孩子,想看下如何规避交流中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自私的那种行为。当然看的过程中,还是更多的在对照自己的经历来看。

大体上来说这本书是在阐述:一个人在孩童时代,因为父母自恋式的教育方式,给成年后的自己留下了一些难以忘记的经历。这些经历使得这个人在成年之后过于敏感、自卑、没有主见、甚至消极乃至于抑郁。那么该如何去消除这些在童年积累下来的,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印记呢?

《自私的父母》其实作者翻译的名字有点夺人眼球。实质内容上更多的是指导。指导对于那种因童年经历父母不当教育行为而产生心里障碍的成年人,如何去化解那些负面伤害,使其成年后具有更加健康的心智。书的原名是《Children Of The Self-Absorbed: A Grown-up’s Guide to Getting over Narcissistic Parents 》翻译过来就是《童年的自我接纳:超越自恋父母的成人指南》,所以不是自私的父母,而是自恋型的父母;不是诉说父母的不是,而是告诉你如何走出自己的心理牢笼。所以这个算是心理学操作指南了。

书的最开始定义了自恋1,陈述了一些自恋型父母的典型特征2,接着说了下亲职化3关系中的子女特征,也就是在自恋型父母的影响下子女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再接着写到该如何判断自己的父母是否具有自恋性型特征以及读者是否具有对应的子女特征。当这些都讲明白后,告诉你该如何去自我消化这些负面的、不利于健康成长的经历,最终将自己塑造成(或者削弱)一个不再受这些过往经历困扰、有着强悍心里边界的人。

看完后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真的自私么”?

其实这只是一个如何看的问题,也就是角度的问题。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很多共鸣,虽然程度很轻,但的确有那么一刻觉得这本书就是给自己写的,尤其是那些自恋型父母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对应子女成年后的性格特征。虽然我具备了一部分亲职化子女的心理特征,但在读到这本书讲到如何化解时,那些对我产生影响的行为也已经基本释然。也就是所谓的心结已经没有那么重了。很显然我没有用到书中提到的方式,而是通过内在的自己的化解了。当然如果能早点看到书中所提到的,那么化解的过程或许不用那么费劲,毕竟要改变固有的想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很难的。尤其在思维认知已经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就更难了。

现在看来,父母那些所谓的过于自私、过于自恋的教育其实那也是一种爱!只是回过头来看,这种爱的方式在那个阶段看起来让人无法接受。当然,没有任何一位父母是育儿大师,在你生下来的那一刻就知道该如何去“养你”。毕竟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太久以至于不太可能全程保持耐心。同时父母还有自己的生活,还有自己的父母。当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累时,对于子女的教育在所难免的会发生点小瑕疵、小纰漏,甚至于力不从心。所以就这个过程来说,不能太多的苛责因为父母对你的教育态度而让你产生的负面情绪(更多是性格)和人格缺陷。作为父母,我会觉得养孩子是在为社会培养人。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谁没有点自己的私心呢?所以当自己的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为了自己的行为也就谈不上所谓的自私了!

当然,我们还是会有一些记忆阴影无法简单的挥去。从情感上来讲,要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那些阴影,那些让自己记忆犹新的事情的确很难。而其中有一部分也的确是由父母的失误导致的。但站在成年后的应有的思维认知上来说,应该认可和接受这种失误。我们不应该太过看中过往的那些不好经历,而更多的应该是去考虑如何让已经不完美的自己变的更好。因为追忆过去那些让人心伤的事情只能让人更伤心,但对于当下的人生却并未有任何帮助,甚至一定程度上对于当下自己的成长是一种束缚。书中有段讲的很好,大意就是你可以不原谅父母对你造成的这些“伤害”,但你不应记恨于父母,更不能让自己深陷在这样的事情中4。过去已然发生,这是需要承认的事实。但人生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处理,既然已经影响了,那就应该试着纠正而不是一味的怪罪与指责。让自己强大、成熟起来才是正确的方式,而不是让自己陷入往复痛苦的回忆中。虽然“生活中的负面情况很容易被感知,而积极的一面容易被忽略”,但我们还是应该更多的去感知积极的那些事物,尽量让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那些能让令人积极的方面。我们可以与过往共情5,但同时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心里边界(也就是一套原则和底线),知道如何让自己充满阳光。

之所以前有很多想不明白,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创新性的思维,过多的关注了事情本身那些令人消极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敏感脆弱的地方,但这些也完全不一定是由父母所引起。自我要对自己的成长同样负责。当然你可以说,因为小,思维不成熟,太具可塑性而被带跑偏了。但当独立以后,回头去看时,应该重新对自己进行重塑。当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不明事理的父母为之带来的也的确是很难化解的,但与其在想着为什么父母没有对你采用正确的方式,还不如着手去重塑自己。因为即便此时的父母能对你说句对不起,他对你的教育方式错了,也无法改变既定事实,无法让时间倒流,你也还是回不去。况且很大程度上你会真的接受父母这样的道歉么?所以为本文作序的人在他的序言中就很强调,作为个体的人,对父母养育这件事来说,尽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要求别人该如何。那样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构建自己肉体中的那个灵魂,而不能对他人进行干预。因为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都来源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同时对自己价值的评估取决于个人天生的性格、父母的教养经验以及过去的经历和人际关系,这是个组合的产物6,而并非只是全部都由父母引起。

  1. “成年人的自爱、自尊及对核心自我的感受”,5 

  2. “夸大自我,特权感,缺乏同理心,自我延伸,贫瘠的自我,寻求关注,寻求仰慕,情绪贫乏,嫉妒,蔑视,自大,内心空虚,亲职化,沉浸在孩子的荣誉里,不能容忍子女的价值观,需求等,利用他人”,7,10 

  3. “Reverse Parenting(反向育儿)。孩子要对父母的幸福负责”,9 

  4. 关于原谅作者有自己的观点,272 

  5. “共情是一种深刻的共鸣,与此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104; “共情是理解、体验别人的情绪,同时不会迷失自己,忘记自己是一个分离的、独立的个体”,236; “共情是能体会别人内心正在经历什么,能够关注别人的感受,同时又不迷失自己,不会忘记自己与当事人是分离的、独立的,不会在事情过后,还久久停留在不愉快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产生被情绪淹没的那种反应。”,249 

  6. 引自原文略有改动,267